查看原文
其他

方言与民俗|半生少年:潮汕工夫茶(潮阳西胪话)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-01-18

一期


烹调味尽东南美,最是工夫茶与汤。

——冼玉清

我想和你品一壶茶

在阳光灿烂的午后 

在长满爬山虎的窗前

在橘子味汽水的夏天

一会

不知你是否也是嗜茶成性?

不知你可曾听说过潮汕工夫茶?

不知你是否也深爱潮汕工夫茶?

“潮汕工夫茶”是潮汕地方在明清以后,继唐宋茶俗而新兴起的茶道。在全国最精致、最考究、最著名,是茶文化的高峰。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,在潮汕本地,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,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。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,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。可以说,有潮汕人的地方,便有工夫茶的影子。

所谓工夫茶,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。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。工夫茶顾名思义,一是花时间,二是讲究本领。之所以叫工夫茶,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,在潮汕话中,“工夫”是考究,讲究的意思,许多非潮汕人都以为是“功夫茶”,这其实是一种误解,用潮汕话一讲就自然分辨了。因采用古法制茶、泡茶,费工费时,讲究礼法,故称为工夫茶!在潮汕话中,还有做工够工夫的话法,意思是做工作做得非常用心,不吝时间,不吝精力。工夫茶起源于宋代,在广东的潮州府(今潮汕地区)及福建的漳州、泉州一带最为盛行,乃唐、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。苏辙有诗曰:“闽中茶品天下高,倾身事茶不知劳。”

它历史悠久,据说是由福建的“小杯茶”演变来的。宋代,中国上层社会“斗茶”之风盛行,谁家买得好茶,就要请客。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,或请来暗斗。这种风气逐步演变到茶农、茶商的试茶评茶。由于日日品茶,喝得太多也难受,就大杯改小杯而成为很浓的小杯茶,这就是工夫茶的雏形。潮汕是鱼米之乡,人们喜欢饮浓茶,“小杯茶”也由茶商传入潮汕。日久天长,渐渐在茶具、茶叶和冲泡技术上越来越讲究,形成了独特的“潮汕工夫茶”。

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,其爱饮工夫茶,可以说是达到“嗜茶成性”的程度:

一、潮州人把茶叶叫“茶米”,一种解释就是:潮州人嗜茶若命,茶与米不可分,茶者犹米,故曰"茶米"。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勉强,可是却描出"嗜茶若命"者的形象,也颇为有趣。

二、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:柴米油盐酱醋茶,而潮汕某些“老茶客”,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,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,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。他们不怕俗话说的“早晨空腹茶,劫贼入人家”,而持之以恒,处之泰然。

三、在广东潮汕,不论嘉会盛宴,或是闲处逸居,乃到豆棚瓜下,担侧摊前,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短酌,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。

四、即使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,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。

一行

品茶礼仪 

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,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。喝茶时,要把三个茶杯摆成“品”字形。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,无论其身份尊卑,无论其年龄大小,也无分性别。每喝完一轮茶之后都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,然后再进行下一轮冲茶。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、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。

品茶,要先闻香味,然后看茶汤的颜色,最后才是品味道,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。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,最后一饮而尽,可谓畅快淋漓。这就是工夫茶的三个境界———“芳香溢齿颊,甘泽润喉咙,神明凌霄汉”。

冲茶方法

工夫茶之功夫,全在茶之烹法,虽有好的茶叶、茶具,而不善冲,也全功尽废。潮汕工夫茶的烹法,有所谓“十法”,即活火、虾须水、拣茶、装茶、烫盅、热罐、高冲、盖沫、淋顶与低筛。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:“高冲低筛,盖沫重眉,关公巡城,韩信点兵。”或称“八步法”。

一言

僧童煮茗烧红叶,

游客题诗扫绿苔。

tea

正名

时下,“工夫茶”与“功夫茶”混称的情况十分流行。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我自己也是对这个概念感到十分困惑,究竟,是“工夫茶”还是“功夫茶”?

在决定作关于“潮汕工夫茶”的推文后,曾多方查找资料,后来发现其实很多网上的百度词条也有“工夫茶”与“功夫茶”之混称与争论。最后在经过一番寻找,发现专指品饮之“工夫茶”的最早文字记载,见于清代俞蛟《梦厂杂著·工夫茶》。其后寄泉《蝶阶外史》、徐珂《清稗类钞》等文献资料,多称“工夫茶”。

而在潮汕地区的传统称法是“工夫茶”,观察家乡人的读音,皆是读作“工夫茶”(潮汕话中,“工”同“江”韵)。

僧童煮茗烧红叶,

游客题诗扫绿苔。

tea

后记

炉火正旺,

泡一壶工夫茶,

有请大家细细品尝。

(图源网络)

资料参考于百度百科

诵读/秋天

文/半生少年

小编/半生少年

主编/老甘

苹果用户专用打赏

-长按打赏-

。。。。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